返回顶部

东区:乘“首善之区”东风,建设幸福美丽家园

http://www.scol.com.cn  (2016-09-09 10:20:18)  来源:四川在线  
编辑:王云  

五年克难奋进、务实为民,开创和谐发展新局面——

近日,攀枝花市东区炳草岗街道阳城社区成功入选中央宣传部命名的100个社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示范点。该社区成立不到3年,一跃成为全市辖区面积最大的社区和全市首个“智慧社区”。而5年前,其所处位置还是一片待开发的山坡。

彼时,谢敏一家人从东北老家赶来攀枝花寻梦,从打零工到开茶馆,年收入从几万元增长到100多万元,如今已在阳城社区定居。

阳城社区和谢敏的故事,折射出东区近几年来经济社会的巨大变化:与“十二五”末相比,东区地区生产总值从237亿元增长到377亿元,年均增长9.7%;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57亿元,年均增长12.4%;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2%。2015年,东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5.8%,较2010年提高8.4%。

“作为攀枝花的‘首善之区’,东区在过去5年里以坚定的信心和非凡的勇气克难奋进,各项事业取得显著成绩;务实为民,开创了和谐发展新局面。”攀枝花市东区区委书记罗军如是说。

转型升级谋求发展释放创新活力

9月7日,高梁坪工业园内,亿丰瑞实业有限公司选矿生产线项目正紧张施工,主体厂房将于10月底投用,预计年均处理废石1200万吨,提供就业岗位1000余个。

2011年被东区确定为“城市建设年”,开启了以项目为抓手的“高端时尚商务区、阳光花城宜居区、新型工业示范区、城乡统筹引领区、平安和谐幸福区”的建设大幕,结出累累硕果。

第三产业增亮添彩。以电子商务、现代物流、阳光康养为代表的新兴先导型服务业快速兴起,以个性消费、创新体验、“互联网+”为核心的新兴业态发展迅猛。2015年,东区实现三产增加值135亿元,同比增长7.8%,三产增加值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市的比重分别达到58%、61%。

工业经济加速转型。选矿等传统产业加速整合,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优势产业异军突起,科研检测平台跻身国家行列,“双创”孵化平台建设成效初显,千亿园区顺利开始打造。2015年,东区实现工业增加值227.1亿元,较上年增长7%,其中,区属地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9.5%。

城乡统筹迸发活力。都市现代农业实现“接二连三”发展,半坡咖啡、安国冬枣、立新养殖、希望莲雾等特色品牌形成影响力,东区已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68家,建成新村聚居点12个,城乡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实现一体化。

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炳草岗、大渡口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加快,瓜子坪互通沿线、丽攀高速路入口等风貌塑造完成。2015年,东区主次干道清扫保洁率继续保持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1%,银江镇成功创建省级生态乡镇。

对外合作继续扩大。东区实施“走出去”战略,大力培育外贸企业,进出口企业达40余家;组织企业参加东盟博览会、西博会等会展活动,拓展企业发展空间。2015年,东区实现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15亿元,同比增长13.9%,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6个,外贸进出口总额2亿美元。

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打造宜居城区

9月8日,炳草岗街道红星社区活动室里,社区工作人员张晓莉给社区学员讲解丝网花制作知识。丝网花手工制作小组、夕阳红小组、健身养身小组……在东区,经各社区备案的社会组织有696个,是社区自治的重要力量。

东区把“社区、社工、社会组织”联合起来,“三社联动”创新社会治理模式,让更多的群团组织依法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激发专业社工的活力,让社区居民享受到更需要、更专业的服务,形成了“沈大妈工作室”“丁爱谱工作室”等一大批以专业社会工作者命名的特色社会组织品牌。

率先在全市成立区级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东区创新推出“区—街道—社区”三级项目申报管理运行机制,通过直接资助、以奖代补、购买服务、公益创投等方式,引导激励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和服务,近年共承接市级以上社会治理和服务项目17项,争取上级项目资金320多万元。

投入300多万元建成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东区将社区原有的民政、计生、残联、劳动和社会保障等多个职能窗口整合为1个至2个综合窗口,为全区519个基础网格配置了489名城市社区专职网格员、30名农村社区兼职网格员,实现了人口信息、城市管理、居民需求的信息化、动态化管理服务,成功蝉联“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区”。

近年来,龙密路、四十中小学校等重大项目如期建成,金融街、开元名都、奥林匹克等高端商业加速集聚人气商气,新区承载能力明显增强;老旧城区改造有序推进,旧城面貌加速改善。2015年,东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3.8%,较2011年提高13个百分点,水环境质量达到国家Ⅲ类标准,顺利通过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复检验收。

荣誉不止于此。东区“五创联动”推进依法治区,被评为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先进区;助力全市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综合型康养宜居城区初步建成。

心系民生情暖万家共享建设成果

电梯入户、水电气全通、拎包入住,不久前,低保户邓大姐一家人搬进了炳三区公共廉租房。过去,她长期和女儿居住在建于上世纪60年代经久失修的老房。

为帮助困难家庭圆“安居梦”,东区拿出了真金白银,2011年至2015年,共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6359套,发放廉租住房补贴815万元,全区3653户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全部得到解决。

过去5年,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东区累计投入社会事业资金40余亿元,解决了一大批民生难题;累计投入民生工程建设资金9.1亿元,实施民生工程357项,投入年均增长12.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2.6%、13.8%,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2011年的2.3倍缩小到2.1倍,在全市率先消除农村绝对贫困现象。

东区并没有因此满足,继续创新推出“扶低”(帮扶低收入群体)政策,建立起区领导包片抓、区级部门包村(社区)抓、干部包户抓的工作机制。全区62个部门、街道(镇)全部完成了帮扶方案,并借助社区、媒体等平台,发动网格员、楼栋长等人员,通过入户、走访等方式对申报对象进行精准识别,重点实施基础设施完善、富民产业发展、保障性安居工程、教育扶智等八大工程,采取“一户一策”的帮扶方式,帮助低收入群体实现就业创业,提高收入水平。

5年来,东区深入实施惠民工程,新建和改扩建学校3所,改造中小学校运动场17个;免费向群众开放一批单位文体设施,举办了四川省第十六届风筝比赛、社区艺术节等活动;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社区(村)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标准化率达到100%;成功创建国家级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千方百计稳就业、促增收,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4%以内。

仅在2015年,东区就发放廉租住房补贴697户约110万元,医疗救助4592人次,打造城市日间照料中心16个,新增民办机构养老床位475张,为5602名80岁以上老人发放高龄津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3389元、15540元。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