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生态仁和的嬗变之路——留下绿水青山 扮靓宜人新城

http://www.scol.com.cn  (2017-07-31 14:15:33)  来源:攀枝花日报  
编辑:陈君  

 仁和主城区青山绿水环绕,环境优美舒适。

大河景观带花团锦簇。

市民徜徉大河景观带。

大河沿岸攀枝花盛开。

  碧波清流穿城过,两岸美景惹人怜。

  “变化真是翻天覆地!当年大家避而远之的臭水沟,如今已是山水相依、人游河畔的靓丽风景。”近日,仁和大河景观步道人流如织,时隔多年再回仁和的程泽兴奋之余,不停地按动快门拍摄美景。

  “臭仁和,热渡口,好耍不过河门口。”这句昔日广为流传的顺口溜,形象地描述了曾经的仁和。

  痛定思痛,正视困难,谋求改变。仁和区委、区政府清醒地认识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要承载未来经济发展,必须改变环境状况,彻底摘掉“臭帽子”。

  时光流逝,空间未变。仁和如今扬眉吐气,优美舒适的城乡环境,让越来越多的人留恋这片土地,在这座宜人新城感受绿水青山的魅力,体验人与自然和谐共融。

  以问题为导向,打响环保攻坚战

  “我喜欢现在的仁和,既有城市的繁华,还有舒适的居住环境。”家住仁和的陈俊在攀枝花有一份不错的工作,而最让身边人羡慕的,是他于前年在仁和买了房。

  生活在仁和,人们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早已不是空洞的言语。生活在这里的人,总能从大河边的一草一木、两岸的青山间获得真实的幸福感。

  今天的仁和以生态、美丽吸引世人,熟悉仁和的人深知,这背后蕴含着无数艰辛。要细说这艰辛,则要从穿城而过的大河河道说起。

  曾几何时,这条大河是仁和说不出的痛,沿河违章搭盖、垃圾污水乱排,河床淤塞,狭窄的河道不再具备行洪蓄洪功能……仁和急需一场说干就干的治水行动。

  仁和区确定了“以河道生态化整治带动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河道整治思路,将大河流域城区段市政设施恢复重建项目作为民生建设的重要内容,对长约4900米、宽约50米的大河流域进行全面整治。

  2011年,注定是仁和区大河治理史上值得铭记的一年。仁和区投资1.35亿元启动对大河流域的全面整治,该项目沿河道长约5.1公里,宽约120米,分两期实施:一期为仁和宝灵寺山脚至仁和老桥段,长约2.2公里,主要是对该段的污水进行整治,并对现有景观进行改造升级,包括对攀钢小区段及仁和电影院段景观进行重新打造;二期为仁和老桥至仁和路歇桥段,长约2.9公里,主要拆除沿河违法建筑、迁移管线、清淤截污、引水补水、提升绿化、整治景观,新建河堤和河底硬化,让风景如画的滨河景观带一一呈现。

  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领域,主城区大河河道治理及流域治理是仁和区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推动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最好的切入点。从2011年起,仁和区结合区域发展实际,以城市规划为统揽,不断加快大河流域治理步伐。

  如今,人们再到大河边,看到的是两岸林立的高楼,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一座宜人新城在大河碧绿的河水孕育下茁壮成长。

  这是一条河道的变迁,也是一座城市嬗变之路的缩影,这背后是仁和区自上到下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实践过程。

  近年来,仁和区不断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在发展定位和发展思路上,把仁和确定为“宜人新城、产业新区”,把生态宜居作为发展的一项核心内容,不断强化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各明确了一名领导分管或联系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在环境保护部门统一履行监管职能的同时,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督促落实相关部门认真履行好生态环境保护职责,形成了区委领导、政府负责、人大政协监督,环保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与此同时,在决策层面上,让环保部门参与有关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会议,充分征求环保部门意见建议;在项目引进过程中,充分尊重环保部门意见建议;在项目选址和落地建设中,责成环保部门认真执行“三同时”制度,并将生态环境保护重要工作和重大目标列为全区“急、难、险、重”任务目标,纳入年度区级目标绩效管理,有力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

  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抓手,推动城市转型产业升级

  仁和区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抓手,加快推动城市转型和产业升级。

  ——以“宜人新城、产业新区”为定位,仁和区在修编完善城区总体规划的同时,优化花城新区干坝塘片区、四十九中央商务区、普达阳光国际康养度假区、莲花村成昆铁路复线站场的产业规划,促进城市与产业的互动发展。以南山循环经济发展区为产业集聚的主要平台,加大园区“集中、集聚、集约”化建设力度,强化园区协调服务和招商功能,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聚集。目前,南山循环经济发展区共有钒钛资源综合利用、机械加工制造等企业70余家,年产值164亿元;优化整合煤炭产业,2012年以来,关停年产15万吨以下煤矿27个,淘汰煤炭洗选企业6家。优化整合后,目前仁和区煤矿企业由原来的36家减少为9家,矿井数由原来的53个减少为26个,单个煤矿企业产能均达到30万吨/年以上,煤矿单井产能均达到15万吨/年以上;引入中国重汽攀枝花矿用车上装生产线、三圣机械、东林汽车制动系统生产线等重大项目,大力发展钒钛资源综合利用、机械制造业和钢铁延展加工业。自2013年起,全区非煤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升至60%以上。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仁和区全面落实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工作。在大气污染物减排方面,几年来,陆续关停一批落后产能;在水污染物减排方面,加大对企业污水处理排放监管力度,整治了一批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污染物总量减排连续两年在全市各县(区)中排名第一;在加大水泥、炼焦、制砖等重点行业落后产能关停淘汰力度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积极协调服务缅气入攀项目建设,同步加快推动光伏、风电等新能源产业发展。

  ——以生态细胞建设为基础,生态产业发展为载体,全力推进省级生态区创建工作。近年来,仁和区始终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置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在颁布实施《仁和区生态区建设规划》和《攀枝花市仁和区生态区建设实施方案》的基础上,于2012年启动省级生态区创建攻坚工作。在创建过程中,加快推进生态细胞建设,成功创建7个省级生态乡镇、39个生态村、4个生态农业小区、9个城区生态小区、14800户农村生态家园。

  通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仁和区生态区创建于2013年8月通过省生态建设领导小组组织的技术核查;2015年3月,以97.2分的高分通过省生态建设领导小组组织的考核验收,全区环境质量持续达到环境功能区要求。

  强化监管营造氛围,让生态环保理念深入人心

  “天好蓝、水好绿、空气好清新、花果四季飘香、月月度佳节、宝砚耀攀西、民风动人心、三线精神强、康养宜居地。”近段时间,一篇题为《爱上仁和的N个理由》的文章广为传播,引起不少仁和居民的共鸣。

  这篇文章出自一位笔名“绿草”的仁和本土作家之手,面对记者,她的言谈始终离不开仁和近年来生态环境的改善。作为本地人,这种感受是直观的,“有幸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变迁,见证了生态环境的改善。作为直接的受益者,我相信,还有很多人和我一样,绿色发展理念已经深深地埋在了我们心中。”“绿草”说。

  近年来,仁和区认真贯彻执行生态环境保护方针政策,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态环保意识。对照新《环保法》《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灰霾防治办法》等,及时编制实施方案,将相关指标、任务细化分解到部门、乡镇。

  进行环境信息公开,将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相关政策及环境质量现状、环评审批、执法监管、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重大项目的实施等重要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定期不定期地在政府门户网站公开,让群众了解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和工作推进情况。同时利用各类平台、活动加大社会氛围营造和宣传力度,让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根据省生态办在仁和区进行技术核查时组织的公众调查结果,群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参与率为95%,群众对环境的满意率为95.7%。

  在此基础上,仁和区强化环境监管,确保区域环境安全。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对危害群众健康、影响绿色发展的各类突出环境问题进行了全面检查和集中整治。加大环境违法行为打击力度,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通过上述措施,近年来,仁和区没有发生重大、特大环境污染事件和因环境污染引发的突出群体性事件,确保了区域环境安全。 □李永忠 张天涯 本报记者 徐铭 特约通讯员 吴晓莉 文/图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