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攀枝花:走向绿色——一座工业城市的环境保护之路

http://www.scol.com.cn  (2017-07-18 11:25:08)  来源:攀枝花日报  
编辑:陈君  

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绘就中国阳光花城美景。 (资料图片)

  7月17日,西区生态葡萄康养农庄,谢贤浩正忙着修建一栋三层楼的民宿,“今年国庆节期间,就能接待客人了。”

  去年,谢贤浩放下百万产业,从北京返村“弃工从农”。

  “以前,到处都是灰蒙蒙的,天上像罩了层灰,难见青山蓝天。现在,天天都是蓝天白云,人气也越来越旺,我这农庄还没开业,预订床位的电话都打过来了。”10多年前,谢贤浩用脚给家乡的环境投了“否决票”;10多年后,他为家乡的变化感到骄傲和自豪:“去年冬天,我随手拍了几张攀枝花的蓝天白云,放到微信朋友圈,北京的朋友看到后,很艳羡很惊叹。”

  10多年来,攀枝花“铁腕治污”:空气质量优良率从16%提升到100%。

  10多年来,攀枝花产业从“一业独大”到“多点支撑”:钢铁经济比重下降25%,以阳光康养为代表的服务业占比增长到26.1%。

  10多年来,攀枝花经济列车高速前行:总量从200亿元迈上千亿台阶。

  攀枝花环境保护与城市转型交相辉映、相辅相成的生动实践,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攀枝花市大力发展阳光康养产业,加快城市转型升级步伐——记攀枝花市城市转型发展之路》入围“2016四川十大改革转型发展案例”。

  沉重的账

  穿行于攀枝花夜景中,灯火与星光、钢花交相辉映,“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何其豪迈,何其壮观!然而,过去这里情况如何?

  从50多年前“7户人家一棵树”的一片荒坡,变成拥有百万人口的一座工业城市,攀钢老员工刘洪双见证了攀枝花的变迁。“先生产、后生活,城市越建越大、企业越做越强,我们曾经很自豪。”刘洪双说,但随之而来的空气污染,让他有些困惑:究竟是赋予了这片土地新生,还是毁了这山山水水?

  当时,攀枝花市受污染最重的西区老百姓打趣道:“粉尘直往眼里钻,一年吸入一块砖……”

  2005年6月2日,国家环保总局公布了“2004年十大空气污染城市”名单,攀枝花赫然榜上有名,空气质量达标率仅为16.0%!人们十分痛心,“三线建设”英雄城市攀枝花再次“名扬”全国,竟是因为上了“严重污染人居环境”的“环保黑榜”!

  “攀枝花,美丽的名字,肮脏的城市。”央视主持人的一句话,更是刺痛着每一位攀枝花人的神经。

  “人居环境差,人均收入低”。攀枝花人愤怒了,大家在“市长信箱”里毫不留情地书写下不满:“请你在百忙之中到西区走一走看一看,西区河门口的污染让人无法忍受!难道西区环境真的无法改善吗?难道几十万为攀枝花贡献青春和智慧的西区人民只能生活在这样差的环境里吗?!!!”

  更为沉重的是攀枝花输出了资源,留下了污染和贫困。据估算,攀枝花市矿产资源的现价超过数十万亿元,但攀枝花一年产出才200亿元,大量的财富都通过外运初级资源密集型产品而“流失”了。

  留下来的是什么呢?据不完全统计,生产2000万吨初级产品,同时要产生5000万吨固体废弃物、800万吨液体废弃物、950亿立方米气体废弃物等,而每吨初级产品的价格不过1000元。这是一笔非常沉重的账。

  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攀枝花旧有的发展模式,造成了输出资源、留下污染,输出财富、留下贫困的被动局面。如果继续加速粗放地消耗资源,继续采用以卖资源、卖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发展方式,必将矿竭城衰,积重难返。

  积极回应群众的迫切呼声,市委、市政府痛下“铁腕”:谁污染,关闭谁。市委、市政府和攀钢等相关企业本着对当地百姓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提出“新账不欠,老账要还”“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理念,从科技攻关治理和产业结构调整两个方面入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

  刮骨疗伤

  攀枝花大气污染,60%以上来自攀钢。治理污染,攀钢是龙头。

  对此,攀钢主动揽下责任。“不是企业消灭污染,就是污染消灭企业。治理污染,是为市民负责、为职工负责,也是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负责,自然是攀钢义不容辞的责任。”攀钢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陈勇说,攀钢立足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经过十年的艰苦探索和不懈努力,攻克了钒钛铁精矿烧结烟气脱硫这一世界性难题,实现了二氧化硫达标排放。

  据介绍,以前,钢铁行业没有较好的脱硫方法,而在攀枝花,更是“与生俱来”的老大难:攀西钒钛磁铁矿硫含量极高,是国内其他地区普通矿和进口矿硫含量的10倍以上。

  2007年,攀枝花钢铁集团公司启动烧结烟气脱硫工艺装备集成技术研发工作。经过6年多的技术攻关,累计投入科研资金5亿多元,2013年终于形成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烧结烟气高效脱硫成套工艺装备集成技术”。这一先进技术的应用,使攀钢公司的综合脱硫率从原来的40%左右提高到95%以上,烟气处理率超过95%,每年可新增减排二氧化硫万余吨。

  烧结烟气脱硫技术瓶颈的突破,使攀西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对进一步深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推动钒钛钢铁、机械制造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加快攀西国家级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环境支撑。

  “政府属地责任、企业主体责任、环保部门牵头责任和其他部门的协同责任得到了进一步明确和落实,做好污染物总量减排这道‘减法’题。”市环保局副局长胡建荣介绍,10年来,攀枝花市累计投入100多亿元实施污染治理、环境保护及相关项目建设,完成了攀钢烧结机、发电厂和球团厂烟气脱硫工程等600多个工业污染源治理,累计削减二氧化硫近5万吨、烟粉尘5万余吨。 

  2013年以来,市民有一个明显的感觉:空气中时有时无的臭味消失了。来自环保部门的监测数据验证了这一感觉:2013年,二氧化硫年均浓度值下降25.6%;2014年,同比又下降23.9%,二氧化硫首次实现达标,并且全年未出现二氧化硫超标天气;2016年,攀枝花空气质量优良率更是达到100%。

  华丽转身

  摘“黑帽”行动矛头直指工业企业。很多人担忧,对工业企业严格监控,会不会影响经济发展?

  其实不然,攀枝花在“铁腕治污”的过程中,实现了产业升级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攀枝花市委、市政府坚信: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一定要打破输出资源、留下污染,输出财富、留下贫困的被动发展局面;一定要调整产业结构,科学、和谐发展,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从环境保护破题,攀枝花开始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钢铁作为攀枝花市过去的支柱产业,一度占到全市GDP的90%。面对新的形势,攀枝花市坚持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两条腿走路,实施“百里钢城”到“钒钛之都”的产业升级、“工矿基地”到“阳光花城”的城市转型。

  走进攀枝花钒钛高新区,大西南公司车间里,一炉炉铁水瞬间变成了重型卡车的制动毂。这个制动毂因为含钒,强度高、韧性好、耐磨耐热,在国内供不应求。公司总经理宋东坡说,这个产品使用的是钒钛磁铁矿,不仅成本降低了20%,寿命还增加了30%。

  “实验证明,钛金属具有很强的耐腐蚀性和抗压性,且质量较轻;钒元素在金属冶金、化工等领域用途广泛。”国家钒钛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员肖淇说,我国正在大力发展机械制造业,对钒钛制品需求量越来越大。

  目前,攀枝花钢铁经济比重下降了25%,已建成规模国内第一、世界第二的钒产品生产基地和国内最大的钛原料基地、全流程钛工业基地,钒钛高新区建成区创造出每平方公里近30亿元产值、人均产值150万元的良好效益。在去年西博会上,我市钒钛及相关产业签约项目就有30多个、总投资额超过230亿元。全市钒钛及相关产业产值,在2014年就已近千亿元,机械制造业产值接近200亿元。攀枝花实现了从“百里钢城”到“钒钛之都”的华丽转身。在化解落后产能过程中,我市依托优势资源开发,以改革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改变了过去钢铁“一业独大”的产业结构,形成了以钒钛、钢铁、能源、化工、矿业、机械制造和生物、太阳能为主导的产业格局。

  攀枝花还重点挖掘了“阳光产能”,变“售资源”为“卖阳光”,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和文化旅游业,实现了从“工矿基地”向“阳光花城”蜕变,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

  攀枝花不仅产钢铁钒钛,还产“花”。这里年日照2700余小时,年平均气温20摄氏度,无霜期达300天以上,一年四季鲜花盛开,特别适宜冬日旅游。攀枝花面对钢铁限产、环境饱和的局面,主动作为,把打造“中国阳光花城”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定位之一。

  “这是一个没有冬天的城市,非常暖和,空气也好。”来自成都的72岁退休老人赵素辉说,去年10月份第一次来攀枝花就住下了,后来儿孙一大家子也来攀枝花过年。看到这里冬天阳光充足、空气干净、花果飘香,计划在这儿买套房,以后每年都来。

  赵素辉现住在一个专门为“候鸟”老人服务的康养中心,这里环境优美、设施齐备,不仅提供三餐、医疗、照护等服务,还有棋牌室、理发室等多种娱乐和便利配置。在整个攀枝花,类似这样的康养服务场所有69个,拥有各类康养床位7.3万张,每年都有数万名老人像“候鸟”一样飞到攀枝花过冬。

  2016年,攀枝花全市接待过冬康养老人15万人次以上,全年旅游总人数达2062.5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从2011年的50.5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242.62亿元。现在又催生出“康养+农业”“康养+工业”“康养+旅游”“康养+运动”“康养+医疗”等新型融合业态,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

  攀枝花还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吸引康养人才到攀创业、就业。按规划,到2020年,攀枝花全市将建立一套全域智慧康养服务系统,确保80%以上的攀枝花市民拥有“阳光康养”智能卡,并每年对外地游客发放1000张。

  借阳光之势调结构,已经成为攀枝花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力抓手。攀枝花市一方面通过缩减生铁、粗钢等产量腾出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大力增加绿色投资改善生态环境,夯实发展“阳光经济”的基础。

  2016年,攀枝花经济总量突破千亿大关,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全市以钢铁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占比从2011年的75.5%下降到70.5%,而以阳光康养为代表的服务业占比则从20.7%增长到26.1%。(记者 晏洁)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