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一”假期,攀枝花市东区旅游市场火热。伴随超过40万人次游客的涌入,辖区酒店、民宿预订火爆,实现旅游收入1.73亿元。
当地的核心景区也表现抢眼——
阿署达四季花海景区凭借“傣族舞蹈表演+泼水狂欢”点燃互动热情,吸引攀枝花、成都、会理等地游客7.28万人次参与。
东华山山地体育公园与银江湖公园分别接待游客4.8万人次和2.3万人次,营业收入稳步攀升。
网红“豹警官”所在的攀枝花公园接待游客4.34万人次,浣熊、箭猪、狐狸、牦牛、梅花鹿等“明星动物”凭实力圈粉。
这组亮眼数据的背后,是东区文旅融合战略释放的强劲动能,更是这座老工业资源型城区向“景城一体”华丽蝶变的生动缩影。
1965年,攀枝花因“三线建设”而生,东区作为攀枝花钢铁基地的核心区域,承担了重要的工业使命。早期的东区以攀钢集团为支柱企业,城市建设围绕工业生产展开,厂房与民居交错,厂区与城区共生,形成了典型的“厂城一体”格局,工业气息深深烙印在城市的土地上。
近年来,东区紧扣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深挖老工业城区文化底蕴,将工业遗址活化利用与城市漫游特色有机结合,已初步形成了以“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为主体,以工业文化遗迹、民俗文化体验、非遗技艺展示为支撑的文旅产业体系。城市与景观深度融合,工业记忆与旅游体验交相辉映,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文旅融合发展之路。
聚焦“山海湖” 解锁文旅新境界
2024年12月20日,随着金沙江银江水电站的闸门缓缓落下,奔腾不息的江水化作浩渺平湖。澄澈江面与两岸青山、城市建筑相映成趣,“高峡平湖”的生态画卷不仅重塑了攀枝花的山水格局,更标志着以东华山山地体育公园、阿署达四季花海景区、银江湖公园为核心的“山海湖”项目,在生态与文旅融合上取得新突破。以“山海湖”项目建设为牵引,东区积极打造老工业资源型城区精明增长新示范:
东华山山地体育公园依托荒山生态修复工程,将废弃山体打造为集健身休闲、文化体验于一体的“城市绿心”;
阿署达四季花海景区曾是荒芜的尾矿库,如今通过土壤改良与植被恢复,4000亩尾矿黑湖摇身变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利用银江水电站蓄水后形成的水面建设了银江湖公园,11.8公里滨江生态廊道已逐步呈现,重构了城市滨水空间。
“现在家门口好玩的地方真不少!”东区居民杨阳感慨道。自从“山海湖”项目建成,装点城市的生态公园、尾矿库改造的花海景区,还有碧波荡漾的银江湖,都成了她和家人日常休闲的好去处。
这份切身体会也是众多东区居民的共同感受。今年春节期间,全新开放的“山海湖”景区凭借独特的自然风光与人文魅力,吸引57.9万人次游客游览打卡,带动消费3.47亿元。
在东区文旅融合的蓝图上,“山海湖”只是破题之笔,一场全方位、深层次的城市更新正在上演——
“七户人家一棵树”,是当地人对攀枝花开发建设初印象,位于兰尖社区的“七户人家一棵树”旧址如今成为集历史展示、研学体验于一体的城市原点文化街区;持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268个老旧小区正在经历“蜕变”,即将刷新城市“颜值”;5处各具特色的“口袋公园”及便民活动场地,构筑起家门口的“微幸福”……
一条条加速串联的美丽绿道、一个个独具特色的城市公园,正在成为东区颇具辨识度的新名片。
构建产业矩阵 激活全域发展新动能
5月19日,位于东区炳草岗街道西海岸社区的文化新地标——拙务园正式开园,以一场融合茶香、琴韵与非遗匠心的开园活动,为社区居民带来了一场沉浸式文化之旅。这座投资300万元、由闲置办公房改造而成的“红墙小院”,不仅是社区居民家门口的“文化客厅”,更是东区以重大项目激活文旅产业动能的鲜活注脚。
开园当日,长嘴壶茶艺表演、非遗文创展示、炒茶、竹编体验等活动轮番上演,吸引社区居民驻足观看。“这样的活动太有意思了!能亲自体验非遗,很有意义。”居民黄菊芳的赞叹,道出了群众对文化项目的喜爱。
在东区,像拙务园这样的文旅项目并非个例。依托“山海湖”核心旅游资源和冬暖夏凉的气候优势,立足多元本土文化,东区以“文旅+”融合发展为主线,建立“东区文化旅游领域项目储备库”,储备项目39个,总投资超280亿元,为文旅产业发展积蓄后劲。
同时,积极探索“文旅+科技”“文旅+教育”“文旅+体育”等融合发展模式,打造了攀枝花市城市原点基础设施及工业旅游文旅融合建设项目、阿署达星空露营地、“开了个花文艺院子”等文旅项目。东华山山地体育公园成功打造为“2024年度川渝体育旅游综合体”;相继举办国家登山健身步道联赛总决赛、第四届“巴山蜀水·运动川渝”体育旅游休闲消费季、攀枝花市“三大球”城市联赛、阳光康养节等赛事活动,吸引近1万名选手参赛,带动群众观摩消费500余万元。
此外,攀枝花公园完成动物园、西广场等环境提升改造,新增“钢铁乐园”游乐场等设施,持续成为“网红”打卡点;攀枝花宾馆启动康养服务设施提升改造工程,计划于2025年底前完成……
从文化新地标到城市新名片,东区正以重大项目为支撑,深入推进文旅融合,不断增强文旅产业动能,向着打造更具魅力的文旅胜地大步迈进。
碰撞潮流基因 塑造“时尚东区”城市新IP
在东区,新消费场景正成为年轻人释放激情、追寻热爱的舞台。
夜幕降临,太谷广场夜经济圈霓虹闪烁,身着汉服的年轻人手持团扇,穿梭在以三线建设文化为底蕴打造的街区;一旁的电竞馆内,键盘敲击声与欢呼声此起彼伏。
阿署达村星空露营地引进“流浪舱”项目,成为年轻人拥抱自然的休闲之地。他们架起帐篷,围着篝火弹唱,在星空下打卡拍照;或是在“开了个花文艺院子”里,沉浸于水上演绎,跟着剧情穿越攀枝花的历史长河,结束后在剧目餐吧品尝特色美食,在文艺氛围中度过惬意时光。
近年来,东区通过深挖本土文化、嫁接潮流元素、串联特色线路,打造出一批兼具文化底蕴与时尚活力的文旅消费新场景,让“文气”“洋气”“烟火气”在此交融,持续提升城市文旅品牌热度。
“我们打造‘白天游山水、夜晚逛街区,周末看赛事、假期做康养’的全时段消费场景。”东区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当三线建设的工业记忆遇上时尚潮玩,当山间民宿的烟火气邂逅星空露营的浪漫,东区正以“场景创新”为墨,在潮流与传统交融的画布上,精心勾勒“时尚东区”城市新IP的独特轮廓。
从“厂城一体”到“景城一体”,东区以山水为基、项目为擎、场景为媒,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答卷。未来,东区将持续围绕创新多元场景、提升发展质效、释放消费潜力转型升级,进一步推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图片由东区区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