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鹏城”至“花城”,由广东南部奔赴四川南端,今年5月,一辆特殊的“银发专列”从深圳驶入攀枝花,416位老人在此开启“慢时光”之旅。抵攀首站——攀枝花市西区西佛山景区,漫山的凤凰花灿若云霞,在老人们心中留下红火的“独家记忆”。
这个夏天,这抹红霞惹醉了无数市民游客。从西佛山到春苗巷,攀枝花市西区(以下简称西区)凭“红色花海”火速出圈。仅“五一”假期,前来赏花打卡的游客达11.59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6548万元。
碧水绕城郭,青山入画来。从昔日老工矿区到今时“山水灵秀新城”,西区于大山大水中谋发展,做好“水文章”、做优“山文章”、做活“花文章”,向“新”而行,逐梦山水相融的特色花园城市。
万千气象看西区,为塑造文旅发展新图景,近年来,西区依托金沙水电站蓄水成湖自然优势,苏铁山、西佛山等秀丽山川,以及丰富的阳光、林业、花卉等资源,深挖苏铁资源、三线文化、民族文化精神内核,科学谋划文旅功能和产业方向,聚力打造“产业焕新+空间重塑”的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
西佛山凤凰花。 文丽云 摄
厚植底色 “两座山”绘就绿色新画卷
打卡“山水灵秀新城”,看山是必选项。每逢初夏,步入西佛山景区,总能被“蓝红”双色的极致浪漫惊艳。这里既有大规模集中种植的蓝花楹,也有连片成海的凤凰木,盛花期“双姝”同框绽放,一个如梦似幻,一个明艳如火,吸引游客纷至沓来。
谁能想到,这里曾是石漠化区域中心区,植被稀少,岩石裸露,石漠化土地占西区土地面积的57.6%,如同一道“疤痕”横贯城市建成区的北部。
为绘就绿水青山生态新画卷,西区持续发力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开展环境整治与生态修复及景区打造相结合的“西佛山模式”,荒山着绿装,成为远近闻名的休闲度假景区。
不止西佛山。城市另一端的苏铁山,同样逐“绿”而行,打造生态文明样板。依山而建的四川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是我国唯一以苏铁类植物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布着近40万株“植物活化石”,雌雄异株的黄色花蕾竞相绽放,年年开花的生态奇观引人入胜。
多年前,这里是山脊裸露、灰尘四散的矿山迹地,被誉为“巴蜀三宝”之一的攀枝花苏铁,曾因保护区内的矿山开采遭到巨大的生存挑战。自2019年底攀钢石灰石矿退出保护区后,西区打响矿山迹地植被恢复生态治理攻坚战,不仅有效治理了工业迹地水土流失,矿山生态公园的景象也正逐步形成,2.8亿岁的攀枝花苏铁迎来新生。
不论是层林尽染的西佛山景区,还是遍布“植物活化石”的苏铁山,西区厚植生态文明底色,因山就势布局景观和产业,推动生态修复、康养旅游、休闲娱乐相融合,实现山与城联动发展。
深耕生态修复,筑牢文旅根基。截至目前,西区森林覆盖率45.2%,绿水青山成色更足。
火红年华景区。 王东 摄
文化赋能 “双IP”点燃产业新引擎
“四喜同堂”,苏铁“一家四口”扎根岩石缝隙创造生命奇迹;“青阳六合”,苏铁六头同生彰显自然伟力……今年5月建成的攀枝花苏铁自然教育小径,1.5公里环线诉说亿万年生命故事。
这是国内首个苏铁主题生态走廊,游客可在此近距离观察攀枝花苏铁群落,沉浸式体验“攀枝花苏铁人工授粉”“种子的秘密自然探索”等特色活动,解码活化石生存智慧。
攀枝花苏铁具有重要的科研和科普价值,见证地质地理、自然生命、城市变迁的过程,85%位于西区境内。为擦亮这张独特的生态文化名片,西区着墨“攀枝花苏铁文化”IP,开发设计苏铁生态线路,以保护区为依托,加快攀枝花苏铁自然遗产展示馆建设,完善攀枝花苏铁自然教育小径基础配套,搭建自然科普研学平台,全面谋划巴关河流域康养苏铁谷,打造集生态观光、自然科普、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生态康养目的地。
唱响历史文化IP,焕新城市文脉活力。作为攀枝花曾经的主要工矿区,西区具有独特的三线文化资源,“三线文化”IP是另一张亮眼名片,如何唤醒这朵文化繁花?
体验三线建设时期建设活动,聆听三线建设历史讲座,分享三线建设故事,观看老物件展览……每年的康养旅游季,地处西区苏铁西路的火红年华国家3A级旅游景区,以其独特的三线文化背景和沉浸式游玩体验,引得游客争相前往。
该景区重点打造的区域占地122亩,依托三线建设时期的丰富文化和历史底蕴建设,以“火红的年华,炙热的青春”为核心主题,集三线文化主题研学、党建、户外拓展、亲子互动、三线特色商业、休闲时光于一体。“不仅丰富了文旅资源,更为文旅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西区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火红年华景区自2024年5月运营以来,共接待383个研学、考察团队共3.11万人次,散客3.7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约1200万元。
传承三线文化,赋能文旅经济。近年来,西区串珠成链,打造“三线时光”线路,以初心园、背水小道、火红年华景区为核心,深挖三线建设历史文化遗产,打造特色鲜明的旅游与研学线路,构建沉浸式体验空间,激发文旅消费新动能。
西区主城区。 王禹豪 摄
深挖资源 “一江水”激活文旅新动能
走进西区,一江清水,两岸繁花。如诗画卷中,依城而兴的金沙湖,如同一条翠绿“玉带”,横贯整座城。
“玉带”的形成,是西区做好“水文章”写下的生动注脚。近年来,西区强化河湖长制组织体系建设,加强河湖管理保护,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维护河湖健康。2020年金沙水电站下闸蓄水后,形成近30公里的高峡平湖,成为西区一道亮丽的风景。
如何借城中一江清水,搅动文旅市场“一池春水”?
西区文旅提笔作答:谋划“金沙亲水”精品线路,增强文旅优质产品供给。该线路以金沙湖为依托,将水墨金沙、水暖金沙、金沙公园串联成线,让游客尽享城市亲水休闲惬意时光。
观花赏景、沙滩玩耍、烧烤娱乐、星空露营……每到周末,西区格里坪镇庄上村的“水墨金沙”项目人潮涌动,不少游客慕名前来游玩。该项目以庄上村集体经济组织为实施主体,盘活金沙江、拉罗箐河沿岸闲置土地百余亩,既解决村民的就业问题,又带动庄上村旅游、餐饮发展。
激活文旅新引擎,催生消费新场景。西区以“水墨金沙”项目为核心,整合民族风情街区、拉罗箐湿地、丽新园艺花卉基地、太阳沐歌乡村酒店等特色资源,完善花卉苗木、健身步道、沙滩、停车场等基础配套设施,引入太空舱等消费业态,新增摩托艇、皮划艇等水上娱乐项目,打造城市近郊旅游目的地。据统计,自2024年投入运营以来,吸引市内外游客约35万余人次,辐射带动周边旅游消费2282万余元。
重构山水田园新图景,西区奋楫扬帆、逐浪前行。科学布局城市生态、生产、生活空间,持续推进康养文旅工程,聚焦金沙湖、西佛山—大水井地底泉水、梅子箐水库做好“水文章”,“山水灵秀新城”魅力初现。
2024年,有着“水中大熊猫”之称的桃花水母,惊现西区河门口公园,引发居民热议。“世界级濒危物种现身我们这个老工矿区实属罕见。”西区园林绿化中心相关负责人说,桃花水母只生活在清洁的江河、湖泊之中,这也侧面印证西区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
从昔日的能源、建材和工业原料基地,到如今的“山水灵秀新城”,西区乘势而上匠心营城,奏响文旅融合进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