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烟雨朦胧中,四川省第五届乡村文化振兴魅力竞演大赛在攀枝花市仁和区启动。
全省乡村文化振兴魅力竞演大赛,为何青睐仁和?
答案在集体经济账簿里。在平地镇迤沙拉村第一书记梁家诚看来,这里的村民能歌善舞,一支文艺队伍年创收约12万元。最近这段时间,他每天都会带着村民在广场上排练,为即将到来的演出和比赛做准备。
答案在民族志里。在同济大学师生看来,这里有明朝时就刮起的“最炫民族风”,理应在上海滩推出仁和设计展。
答案在成昆线上。在央视热播剧《驻站》剧组看来,在成昆铁路仁和段,剧中的东寨站,可以安放下一人一犬一站一村。
答案在方寸之间。在苴却砚雕刻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任述斌看来,“仁和·苴却砚”作为首批“非遗四川·百城百艺”四川非遗品牌,吸引15位工艺美术大师推陈出新,引领带动文旅、商业、物流等多业融合。
答案千人千面,面面都映照着仁和。沿着具有攀枝花特色、彰显仁和魅力的文旅融合发展之路,仁和的共富画卷常绘常新——
近年来,仁和区紧扣“一城一环一带”空间发展布局,加快构建“一带一镇一线一区”旅游发展格局,以迤沙拉国家4A级景区、普达阳光国际康养度假区、金沙江大峡谷旅游度假区、苴却砚特色小镇等项目为支撑,聚力打造“攀大丽香”精品旅游环线重要游客集散地和康养度假目的地,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与深厚的文化底蕴,持续拓展文旅内涵,精心打造文旅品牌,不断优化文旅供给,加快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如何清晰地勾勒仁和的文旅发展成就,不妨从仁和区的城市定位入手:天时地利·这里仁和。
被称为“中国彝家第一村”的迤沙拉村。
天时
深挖风光星空的资源禀赋 抢抓文旅融合新机遇
6月11日,在迤沙拉星空观测基地,游客拍下年度“最低满月”,不少准备报考天文学的高考学生来此研学。
同样在迤沙拉村,南京何女士为该村的秦淮人家民居风貌而来,准备为夏日清凉的环境买单,已修改行程,打算多住一周。
在仁和风车公园,连绵起伏的群山上,风车如长龙般排布,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随手一拍就是ins风大片。
星空、气候、风电,这些依托自然资源的场景,是仁和区深挖自身资源禀赋、推动文旅深度融合的生动注脚,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当属康养产业。
近年来,仁和区深耕康养度假、康养养老、康养医疗、康养运动、美食养生五个领域,构建乡村康养、社区康养两大区域,重点推进普达阳光国际康养度假区、“十里大河”创富走廊等核心项目建设。
抢抓天时,抢的是政策机遇,抓的是自然禀赋。仁和区对标创建国省品牌,着力“创、育、争”,以品牌建设助推文旅发展。目前,仁和区成功创建A级旅游景区7个、省级旅游休闲街区1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3个、省级中医药示范基地1个、天府旅游名牌2个。
苴却砚博物馆。
地利
以文旅IP为抓手 将地势地形转化为文旅优势
“这里的草莓,可以卖到30元一斤。”“一户人家,年收入轻松突破10万元。”6月12日,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大二学生坤渝在调研仁和区务本乡的笔记中写下这两条信息。
曾经的务本乡,地处仁和区“三峰两山”区域,地形复杂,地势崎岖,有不少贫困村。近年来,仁和区坚持农文旅融合发展,将地势地形转化为文旅优势。
以务本乡大火山村为例,该村是彝族群众聚集村,通过充分挖掘少数民族文化,发展避暑、露营等文旅业态,2024年该村接待游客5万余人次,旅游业成为村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
不仅如此,仁和区依托地利,布局芒果、石榴、樱桃、草莓等特色产业,开发俚颇宴、稻花鱼、黄焖鸡、桃花宴等特色餐饮,充分利用攀枝花古树群、高峰“百年丁香”、务本桃花、布德莲花等自然资源,融合农耕文化、彝族文化、傣族文化等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果蔬采摘、农事体验、精品民宿、星空露营基地、民族风情旅拍、农耕研学等新兴旅游业态,打造多元文旅产品体系。
在平坝地区,“逛农贸市场”是打卡仁和的新方式。一位文旅达人发帖分享道:“仁和区智慧农贸市场让我实现水果自由。”走入市场,一条长街摆满水果、蔬菜、干货、特产,浓郁的烟火气让身处其中的游客幸福感爆表。
数据显示,2024年仁和区游客接待量330万人次,同比增长17%。
游客的持续攀升,让仁和区敢于向更大目标迈进。对标5A级景区,仁和今年计划投资6000余万元,提升金沙江大峡谷旅游度假区品质,进一步完善景区服务配套,优化产品供给,丰富文旅业态,增加游客停留时间、体验时间,促进文旅消费提质。
《迤啊·迤沙拉》情景演出在仁和区迤沙拉村举行。王东 摄
人和
推进农村文化“五个一”建设织密公共文化服务网
三线建设为仁和带来了什么?答案有很多,但其中少不了“人和”——那些从全国各地迁徙到攀枝花的三线建设人,带来了南腔北调,更带来了文化包容。
不过,这并不是仁和区第一次文化交融。走进彝族聚居地迤沙拉村,红墙青瓦、古宅俨然,这里兼具彝族传统民居与江南水乡特色。之所以如此,源于600多年前“洪武开滇”,一批来自江淮地区的汉族将士驻守于此,与当地彝族开启长期的交往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俚颇民俗文化。
非遗技艺、民俗文化和建筑风格,正在吸引更多游客来到迤沙拉村。数据显示,迤沙拉历史文化景区接待游客量从2023年的27.5万人次提高到2024年的69.4万人次,带动10余户村民就地创业,100名村民就地就业,村民增收超500万元。
目前,仁和区以迤沙拉历史文化景区为龙头,带动以大龙潭彝族乡混撒拉村、啊喇彝族乡啊喇村、仁和镇红旗村、中坝乡团山村、务本乡乌拉村等为代表的乡村旅游共同发展,带动当地农户增收。
物质共富了,精神共富怎么办?2024年,仁和区推进农村文化“五个一”建设工作,计划用3年时间,在全区12个乡镇60个行政村每村打造一个村史馆、一个文化广场、一支文艺队伍、一名乡村推荐官、一个文旅品牌。不仅如此,仁和区还为文化下乡准备了四盘“菜”:
一盘“招牌菜”,以传统节气文化为主题。培育出“这里仁和·知时节”等系列文化品牌,目前已开展相关系列活动500余场。
一盘“特色菜”,主打本土非遗。通过非遗进校园、上舞台等,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群众的可感可及中焕发出全新的光彩。
一盘“家常菜”,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图书馆文化馆每周开放64小时以上,每年开设春秋两季群众公益培训班。
一盘“独家菜”,主推本土文化品牌。“迤沙拉姊妹节”“火把节”等系列活动让基层群众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氛围。
同时,仁和推出“菜单式”服务,让各村落线上点单、区里全域配送,通过织密服务网络,满足群众多样化、品牌化、个性化的文化需求,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