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观察 彭莉 湛璐霜 韩嘉伟
开栏语
医患如战友,他们一起与疾病作斗争,医患关系是人世间最亲密的关系之一。口罩之下的无声,是对生命相托的专注;白衣之下的赤诚,是医者仁心的大爱。
一封封看似普通的感谢信,道出一个个暖心的医患故事。8月19日,第7个中国医师节,我们推出“致敬医师节·见字如面”系列报道,透过不同视角,讲述医者担当,致敬广大医师。
“他专业专注,医术精湛,高尚的职业品质,悉心呵护的职业态度,让我深切地体会到大医精诚的含义。”“见人,见事,见初心。”这些不吝赞美之词,出自患者李镜霞家属亲笔,纸短情长述说感激之情。
信件要感谢的人,是攀枝花市青年骨干医师、通用技术环球医疗攀钢总医院(以下简称:攀钢总医院)神经内科主任何锴。类似的信件,他收到过上百封。
几个月前,年过八旬的李镜霞因高血压入院治疗,期间患上病毒性脑炎,精神行为不受控制,对医护人员、病友拳打脚踢,何锴面对其攻击无半句怨言,耐心哄劝,在无法开展腰穿、脑部影像学辅助诊断病情的情况下,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立即调整治疗方案,患者三天后恢复如初。
“只是一件很平常的小事,没想到他们记挂在心上。”记者见到何锴时,他刚完成一台介入手术。身着30来斤重的铅衣,有时一场手术需要站立5个小时,常年在手术室中与X光射线为伴,何锴看上去比同龄人更为老成。
何锴为患者检查身体。
自己长期“吃”射线,托举更多病人的生命,何锴从不言悔。48岁的他已从医26年,专注神经内科领域18年,对于自己的职业,发自内心地热爱。“医者面对自己的专业,不能只依赖做选择题,而是要学会做填空题。”在他看来,运用毕生所学,治愈患者疾苦,神圣且自豪。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1998年,“攀二代”何锴学医归来,义无反顾地回到家乡攀枝花,一腔热血白衣加身。
这条路,一走就没再停下来。
2006年何锴开始潜心神经内科专业领域,进修期间,面对神经系统解剖这一让无数医生头痛的难点,在当时网络信息并不发达的情况下,时常同时翻开三四本神经内科书籍研读,只为从不同角度还原神经系统的构造,以便在手术时能精确地找对位置,直至凌晨3点。“说来奇怪,平时读闲书一看就犯困,但看专业书籍就像有瘾一样。”何锴打趣道。
杏林26载,最让他自豪的,就是自己带领所在医院的神经内科团队,于2007年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开展了攀钢总医院首例静脉溶栓药物治疗。这种治疗方法一般在患者出现急性脑梗死症状的黄金3小时内使用,能最大程度保护患者的神经功能。“当时我们都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一旦失败,对整个团队都将是打击。”何锴回忆,靠着胆大心细,该项疗法出师告捷,为神经内科技术提升打下基础。
叮嘱护理注意事项。
“你以生命相托,我必全力以赴”,这不仅是一句誓言,更是何锴从业以来为之奋进的动力。2020年,他带领团队实现技术突破,成功开展介入取栓治疗,推动医院神经内科技术不断精进。两项疗法极大地提高了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再灌注治疗率,大大降低了急性脑梗死患者(尤其是危重患者)的病死率、致残率。据统计,目前攀钢总医院“急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率”的各项指标已超过省级目标值。
荣誉加身,何锴从未自满,总是以微笑服务服务患者。从攀钢总医院密地院区到长寿路院区,近年来何锴的工作地点发生变化。不少信任他的患者就算转车,也要找他看病,有些居住在攀枝花周边地区的患者跑一趟需要两三个小时。为了让患者少跑路,何锴留下自己的电话,如果病情不严重,直接通过电话“远程诊疗”。
在科室医护人员中,何锴年纪最长,毫无保留“传帮带”年轻医生,尽所能帮助更多患者,是他主动担起的另一项使命。
技术担当、豪爽和蔼,是他留在科室医护人员心中的标签,标签背后,是对他医术医德的信服。“有他在,我们就觉得有了主心骨,心里很踏实。”这是科室战友的心声,也是患者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