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新气象丨当千年彝寨遇上千名少年,研学游激发古村新活力

2024-11-01 20:32:23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罗向明

学生们在迤沙拉村参观古村风貌。

四川在线记者 兰楠 攀枝花市仁和区融媒体中心 诸彦佟 文/图

11月1日7点,家住攀枝花市仁和区迤沙拉村的村民张友凤,刚起床便开始认真打扫。看着干干净净的小院,张友凤总觉得还漏了啥。于是她走到狗窝边,给自家小花狗顺了顺毛再系上绳,“叮嘱”它:“一会儿家里要来很多客人,你别大声叫哈。”

今天来张友凤家做客的人有些特别,不是亲戚、不是邻居,而是攀枝花市第十九中小学校的少年们。近日,“与金沙秘境对话,同历史‘竹’迹前行”研学活动举行,1300余名孩子陆续前往迤沙拉村参加研学。

迤沙拉村有着“中国彝家第一村”之称,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国传统村落”。今年5月该村建成迤沙拉研学中心,大力发展研学游,让这座千年彝寨激发出新的活力。

学生们学习彝族刺绣。

彝寨村民拥抱“变化”

迤沙拉村,有金沙江从峡谷中穿行而过的瑰丽景色,有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羊皮鼓舞,有底蕴深厚的彝族刺绣,还有充沛的阳光、香甜的水果。

但发展研学游不仅是打开大门那么简单。

一些村民主动探索起新变化。

村民起朝刚是一名羊皮鼓舞舞者,刚开始兼职研学教学老师时,他有点“迷茫”。“以前都是自己跳,怎么教学生我一点经验没有。”于是,起朝刚和村里其他舞者一起,将羊皮鼓舞简化分解为4段动作,方便孩子们花1小时能学会简单的版本。

今年60岁的毛仕莲,是彝族刺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古老复杂的彝族刺绣技术如何让孩子们也能有“参与感”?对此,毛仕莲下了一番功夫:“扣花帽是我们村独有的一种刺绣手法,该手法会用到两根针同时刺绣,演示时我会邀请孩子们来掌其中一根针,提高互动性。”

一些村民则是解锁了新身份。

迤沙拉村第一书记梁家诚,化身编剧和导演。舞蹈编导专业出身的他,发挥自身特长,将“车轮子”“笔杆子”“苞谷子”等主题串联起来,为村里编排了《迤呀迤沙拉》情景演出,为孩子们奉上丰盛的文化大餐。

村民纳永福回村当起了厨师。他告诉记者:“我之前在外打工就是干厨师的,现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还能照顾到家庭。”

“与金沙秘境对话,同历史‘竹’迹前行”研学活动举行。

古村落持续“上新”

说起村民为啥对研学游这么“扎劲”?迤沙拉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毛建桦坦言,研学游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为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还传承了古村的特色文化。“我们村有200多人因此实现了村内就业,何乐而不为呢!”

像迤沙拉村一样,希望通过丰富“花活”发展研学游的乡村在仁和区还有很多。

有着500多年村落历史的高峰村,打造了全市首个“一码通”乡村振兴智慧科普基地,通过设立科普宣传长廊,安装智慧科普盒子等设施,一键扫码就能解锁古村落的前世今生。

茶马古道的途经地之一学房村,建起了蘑菇坝研学教育基地,拥有牡丹园、蔬菜园、拓展训练区、农耕文化展示区等,可以开展户外运动、农耕体验、家风教育等研学活动。

仁和区研学游的火热,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当地提出打造全域研学旅游,从规划运营、课程研发等五个方面发力,打响“何以仁和 研以寻真”研学品牌。目前,全区共有市级研学基地11个,具备研学条件和资源的点位5个,针对学生爱好开发研学旅游线路8条。

仁和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们将做好全域研学规划编制和执行,提供丰富多样的研学产品,积极对接区内外旅行社,吸引更多的研学团队。此外,还将针对全区特色研学旅游资源,打造配套研学+文创产品,努力形成新的消费场景。”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