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和区四级创富共富推进指数首期结果发布,这些发现值得关注

2025-06-30 07:11:19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罗向明

川观新闻记者 张剑 制图 韩嘉伟

6月30日,攀枝花市仁和区四级创富共富推进指数首期结果出炉。在公布的“户夯实”“村共创”“乡推进”“区迈入”四级推进指数中,高分村的4种共性发展模式值得关注。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2022年,在推进四川现代化建设全面开局起步之际,作为第一块“试验田”,攀枝花被赋予为全省探路共同富裕的重任,并以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三大差距”为主攻方向。两年多过去,创富共富工作推进如何,如何分层分类观察共同富裕实现程度,亟需一个科学可行的评估体系。

在此背景下,仁和区按照攀枝花市委部署,探索建立了四级创富共富推进工作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委托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和四川日报·川观智库组成联合课题组,对创富共富推进工作开展指数化研究。课题组聚焦研究家庭层面、社会层面统筹迈向共富的工作推进方法,以“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为评估方向,通过量化分析,客观总结成绩,精准诊断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为全省各地共富工作提供参考。

首期公布的创富共富推进指数体系包括“户夯实、村共创、乡推进、区迈入”4个一级指标、25个二级指标、110个三级指标,四个一级指标之间体现上下级的层层嵌套关系。在基础指标中,既包含收入增长、产业支撑等定量评价,又涵盖教育医疗、乡风文明等定性评价,衡量“区、乡、村”的创富共富推进程度,回应“户”的个体需求,集中体现了创富共富的积极成果和推进进程。

结果显示,创富共富推进的高分村存在共性规律:一是高分村的经济类与文化类指标均有较好表现。二是高分村“户夯实”指数普遍较高。其中,被誉为“攀西芒果第一村”的混撒拉村,表现为产业-文化协同的发展模式;一周前又落子400亩蓝莓基地的金台子村,则表现出收入-服务并重的发展模式;布德村核心优势指标为收入实与文化强,表现为收入-文化双驱动的发展模式;以村史馆闻名的革新村表现出文化强与产业强的特点,属于文化引领类型的发展模式。

首期指数的数据来源有“面”也有“点”。从收集渠道看,既有区直部门的权威数据,又有通过“敲门行动”掌握的近3万农户家庭的一线摸底数据。同时,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12个乡(镇)、60个村和所有农户进行全覆盖调查。为保障样本规模达标、数据精准可信,课题组还蹲点7个村,走进50多个农户家进行面对面访谈,力求反馈群众真实的“体感温差”。

分析评价统筹“定量”与“定性”。从测算方法来看,首期指数将熵权法和TOPSIS评价方法结合,以比例、均值或标准差等方式对客观数据进行汇总,同时邀请13位行业专家进行综合评价,突出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的评价规则。

评估结果有“长”也有“短”。报告显示,对标2030年阶段性目标,仁和区达成率超过90%的指标有20个,占比约62.5%,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等9个指标达成率为100%,表明上述领域工作推进较为扎实。与长处相对的是短板:该区经济指标中“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成率显著高于GDP达成率,反映城镇化进程与经济总量的不均衡。

“经过指数评估分析,可实现区内四级创富共富推进水平的动态量化测度。”仁和区共富推进工作相关负责人表示,指数既可横向比较不同村、乡(镇)创富共富推进水平差异,也可纵向分年度跟踪进展和趋势,“指导性很强”。

“下一步,我们还将持续深化共富指数研究,进一步优化四级创富共富推进体系。”课题组负责人、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龚勤林教授透露,未来将扩大数据采集覆盖面,提升评估精准度与时效性,以科学量化的评估体系为支撑,持续为仁和区乃至同类地区共同富裕工作提供动态化、精准化的决策参考,助力在“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的协同推进中,不断探索符合区域特色的共富路径。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