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张剑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2022年,在推进四川现代化建设全面开局起步之际,作为第一块“试验田”,攀枝花被赋予为全省探路共同富裕的重任。两年多过去,创富共富工作推进如何,如何分层分类观察共同富裕实现程度,亟需一个科学可行的评估体系。
攀枝花市仁和区四级创富共富评价指数研讨会
在此背景下,仁和区严格落实攀枝花市委关于探索建立四级创富共富推进体系的部署要求,在该体系基础上,委托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和四川日报·川观智库组成联合课题组,对创富共富推进工作开展指数化研究,致力于全面、动态掌握基本单元共同富裕发展基础、发展潜力和推进成效。6月30日,首期指数结果正式发布。
该指数是如何构建的,有哪些特点?首期结果反映出哪些问题?对下一步工作有哪些启示?近日,联合课题组部分成员接受川观智库专访,分享背后的意义和思考。
名片
联合课题组部分成员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副院长 龚勤林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杨艳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李江一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吕一清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副研究员 余川江
川观智库:为什么要进行此次评估?指数体系是如何构建的,有哪些特点?
龚勤林:此次评估的目的是全面衡量攀枝花市仁和区在“户夯实、村共创、乡推进、区迈入”四级创富共富推进体系中的进展与成效,为政策制定和资源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每周在四川大学望江校区经纬楼的指数研讨会现场
我们每周都会在四川大学“经纬楼”碰头,线上线下讨论会约有20余场,不断吸收各方真知灼见修改修订指数。最终,在指数体系构建上,遵循政治性、科学性、系统性、真实性和可操作性原则,采用了“一级维度—二级领域—三级指标”的三层结构,包含户、村、乡、区四级共110个指标,覆盖居民收入、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乡村治理、精神文明等多个领域,确保评价全面且具针对性。
仁和区四级创富共富评价指数公服指标构成
杨艳:这次指数的主要特点有4点:一是多层级嵌套设计,使基层数据与宏观目标有效衔接;二是结合“客观+主观”评价,提升评估的真实性和群众参与感;三是使用熵权法和TOPSIS法进行赋权和评分,保证结果科学可靠;四是具有较强的导向性,通过指标达标率和权重分布精准识别发展短板与潜力区域。
川观智库:在数据收集和分析阶段,做了哪些工作?
余川江:我们采取多种方式确保数据的全面性和准确性,首先是通过政府公开数据、部门专项统计和实地调研,收集覆盖户、村、乡、区四级的数据;其次是开展了大规模入户问卷调查和“敲门行动”,获取户、村层面的真实情况;最后是利用村镇干部参与式评估,补充主观评价类指标数据。
为了验证数据合理性,我们还兵分三路前往仁和区的农村和农户家里蹲点调研,最远的村子快到四川最南端。
龚勤林教授带队入村调查
吕一清:在数据处理方面,我们采用了标准化方法消除量纲差异,使用熵权法进行客观赋权,并结合TOPSIS法计算综合得分,通过多层级数据聚合和横向比对,揭示各层级发展差异与协同效应,为政策优化提供实证支持。
川观智库:如何解读首期评估结果,反映出创富共富中哪些优势或不足?有何对策建议?
李江一:首期评估结果显示,仁和区在创富共富进程中存在明显的层级和区域差异。
在户层面,基本生活保障较好,但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提升空间较大。
在村层面,发展梯度明显,如大龙潭乡混撒拉村因产业和服务优势领先,而有的村在产业和基础设施上存在短板。
在乡层面,产业发展与公共服务不均衡,例如大田镇产业产值占比高但养老服务滞后。
在区层面,环境和公共服务表现优异,但经济发展和农村推进相对不足。
在全域治理层面,治理效能和服务水平表现不均衡,部分区域矛盾调解和法治服务还有不足。
仁和区四级创富共富评价指数养老指标评价
这些现象带来的启示和建议是:首先,建议分类施策,精准扶持薄弱区域和群体;其次,强化产业协同与资源整合,推动区域均衡发展;再次,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入,补齐民生短板;最后,强化治理能力建设,推广先进治理模式,提升矛盾化解和法治服务水平。